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:shuosanguo
關羽如果聽從這個軍師的計謀,或可保荊州全境,至少不會敗亡麥城!
在中國的歷史中,有這麼一群人,他們並不獨自領兵,卻往往受到主公或是將軍們的器重。他們並不擅戰,但往往簡單幾句話即可扭轉戰局,我們稱這類人叫軍師。三國時期,也是軍師們大放異彩的時代。劉備有諸葛亮,法正,龐統;曹操有郭嘉,荀彧,程昱……一個個精彩的判斷,一次次勝利的結局。軍師在那個知識壟斷年代,往往奇貨可居。
今天我們要介紹一位軍師,他並不出名,但他仍然為自己的主公竭盡全力,但最後仍落得兵敗身死的結局。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——王甫。王甫,字國山,廣漢郡郪縣人。東漢興平、建安年間,王甫效力於割據益州的劉璋,擔任州書佐,就是主辦文書的佐吏。公元214年,劉備奪取益州,王甫隨劉璋歸降劉備。劉備起用蜀中諸多人才,王甫也被任命為為綿竹令。在位期間表現出色,不久,王甫就受到劉備的重用,被調赴荊州,任命為荊州議曹從事,相當於參謀,協助關羽鎮守荊州,而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王甫自此成為關羽陣中軍師的角色。
關羽攻拔襄陽之後,王甫第一時間提醒關羽防備東吳呂蒙的襲擊,關羽認可此計,便沿江造烽火台,這讓呂蒙也頭疼了也好一陣。關羽要出征樊城時,王甫力諫關羽留下趙累守荊州。關羽氣傲沒有採納,後來的戰事發展證明王甫的判斷是正確的,關羽後悔也已經晚了。關羽敗走麥城前,王甫的最後一個諫言是「小路有埋伏,可走大路」。關羽卻說「雖有埋伏,吾何懼哉!」還是沒有聽從。結果關羽父子被害於小路。而王甫留守麥城,關羽被害後,拒絕吳國招降,墜城而死。
作為一名小人物,王甫並未像諸葛亮那樣留名。但此三計,就能充分體現出他的智囊本色。興建烽火台,深刻了解兩國關係,知曉利益是兩國共存之本。換人留荊州,了解關羽與荊州豪族之間的不睦,用親信替換不可控的人員。撤退走大路,了解人心,逆向思維推斷安全路線。
可以這麼說,王甫無論在抓重點,識人心方面絕對可靠。只可惜,他面對的是那個人不是曹操,不是劉備本人,而是自傲的老關羽。有時候,不得不說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啊。《三國演義》中的王甫,隨著麥城上的一躍,隨關羽而去。而歷史上的王甫也在三年之後的夷陵之戰,死於撤退的亂軍之中……
如果關羽能夠對王甫再信任一些呢?結局會否不同?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。荊州會不會丟另說,但至少我們讀的《三國演義》,一代名將關羽不會在麥城戛然而止吧。
關羽如果聽從這個軍師的計謀,或可保荊州全境,至少不會敗亡麥城
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
ID:shuosanguo
關羽如果聽從這個軍師的計謀,或可保荊州全境,至少不會敗亡麥城!
在中國的歷史中,有這麼一群人,他們並不獨自領兵,卻往往受到主公或是將軍們的器重。他們並不擅戰,但往往簡單幾句話即可扭轉戰局,我們稱這類人叫軍師。
三國時期,也是軍師們大放異彩的時代。劉備有諸葛亮,法正,龐統;曹操有郭嘉,荀彧,程昱……一個個精彩的判斷,一次次勝利的結局。軍師在那個知識壟斷年代,往往奇貨可居。
今天我們要介紹一位軍師,他並不出名,但他仍然為自己的主公竭盡全力,但最後仍落得兵敗身死的結局。
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——王甫。
王甫,字國山,廣漢郡郪縣人。東漢興平、建安年間,王甫效力於割據益州的劉璋,擔任州書佐,就是主辦文書的佐吏。公元214年,劉備奪取益州,王甫隨劉璋歸降劉備。劉備起用蜀中諸多人才,王甫也被任命為為綿竹令。在位期間表現出色,不久,王甫就受到劉備的重用,被調赴荊州,任命為荊州議曹從事,相當於參謀,協助關羽鎮守荊州,而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王甫自此成為關羽陣中軍師的角色。
關羽攻拔襄陽之後,王甫第一時間提醒關羽防備東吳呂蒙的襲擊,關羽認可此計,便沿江造烽火台,這讓呂蒙也頭疼了也好一陣。
關羽要出征樊城時,王甫力諫關羽留下趙累守荊州。關羽氣傲沒有採納,後來的戰事發展證明王甫的判斷是正確的,關羽後悔也已經晚了。
關羽敗走麥城前,王甫的最後一個諫言是「小路有埋伏,可走大路」。關羽卻說「雖有埋伏,吾何懼哉!」還是沒有聽從。結果關羽父子被害於小路。而王甫留守麥城,關羽被害後,拒絕吳國招降,墜城而死。
作為一名小人物,王甫並未像諸葛亮那樣留名。但此三計,就能充分體現出他的智囊本色。
興建烽火台,深刻了解兩國關係,知曉利益是兩國共存之本。
換人留荊州,了解關羽與荊州豪族之間的不睦,用親信替換不可控的人員。
撤退走大路,了解人心,逆向思維推斷安全路線。
可以這麼說,王甫無論在抓重點,識人心方面絕對可靠。只可惜,他面對的是那個人不是曹操,不是劉備本人,而是自傲的老關羽。有時候,不得不說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啊。
《三國演義》中的王甫,隨著麥城上的一躍,隨關羽而去。而歷史上的王甫也在三年之後的夷陵之戰,死於撤退的亂軍之中……
如果關羽能夠對王甫再信任一些呢?結局會否不同?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。荊州會不會丟另說,但至少我們讀的《三國演義》,一代名將關羽不會在麥城戛然而止吧。